连着两天,一天看了一本书。
第一天看的《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》,
第二天看的《我在北京送快递》。

第一本是余华老师前些年的杂文集,有些内容还是他的博客随笔,
讲了他观察到的世界、对文学的思考等。
主要我这个人,见过的世面少,脑子吧,也小。
所以读完这本,着实羡慕这丰富多彩的人生阅历。
跟着余华老师这本书,一会读到书评、影评,
一会读到对政治的思考、一会到文学创作思路、一会到南非看足球、又到迈阿密看篮球,
最后读到了他妻子写给儿子的信,感觉文笔不错,就百度搜了一下,
才知道余华老师还是个二婚。
甚至晚上做了一个梦,梦见我和余华喝茶,
我问他“我读了您的书,里面看到您爱人给孩子写的信,提到了上帝,原来您爱人是基督教徒?”
梦里余华回答“她是。”
我继续问“那您也是基督教徒吗?”
余华回答“我不是,但保持尊重。”

摘录几段令我印象深刻的句子放在这里
1.在这些轰轰烈烈的集体运动中,个人的自我诉求必须和当时的社会准则或者说是政治标准完全一致,少有偏差就会引来麻烦和厄运。
2.在那个时代,个人只能在家庭中拥有其真正的空间。
3.问题是我们发展的太快了,短短三十多年,我们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,从一个人性压抑的时代来到了一个任性放荡的时代,从一个政治第一的时代来到了一个物质第一的时代。
4.伟大的阅读应该是后发制人,那就是怀着一颗空白之心去阅读,在阅读的过程里内心迅速地丰富饱满起来。
5.还有什么词汇比想象更加迷人?
6.虽然我们的现实生活里存在着废墟,可是我们愿意展示的却是美丽的公园。就像人们独自在家中的时候可以是一副邋遢的模样,可是走出家门的时候就要梳妆打扮一番。
7.这世上还有另外一种人,没有什么毛病,可是从来未给人们带来快乐。我觉得和没什么毛病的人交往是一件可怕的事情。
8.伊壁鸠鲁回答:“人没有什么是自己固有的,除了自以为是。”
9.他(迈耶尔)说:“这个世界到处都是恐怖分子,有些是拿着炸弹的,有些是拿着意识形态的。”

第二天,我读完了《我在北京送快递》,
其实这本书,我读了好多次了,只看到70+页,就看不下去,
这次是硬逼着自己看完了。
以前读不下去,是觉得这书写的像是流水账,实在无趣。
并且十分怀疑,这书是怎么上畅销榜的。
但这次读完后,反倒有一种反思,
就是“每个人,都会有自己的小心思,有时候你可能觉得一件无足轻重的事,就会让别人惦记很久。”
这书直到我读到最后一章,看到了作者的文学素养,
才知道,作者远不是我一个小屁孩可以评价的。
前一天,我还在和余华老师周游各国和文学大家以及出版社大佬聊天,
第二天,就陪着胡安焉送快递、卖自行车。
什么是差距,也许这就是巨大的差距吧。
这本不同于上一本,这本多的是对自己的反思。

同样摘录几段令我印象深刻的句子放在这里
1.我在一套我不适应的价值系统里寻求肯定,然后不段地失望和失败。当然,我不能把失败的原因都推到外部环境上。只是我也没必要寻求别人的认同。
2.完全为了谋生而工作,就和坐牢一样可悲,所以很少人声称自己是完全为谋生而工作的。......老一代的人更坦诚,他们会反问不工作怎么养活自己。他们不觉得用工作囚禁自己、限制自己的自由是可悲的。相反,他们以盲目的劳动为光荣。......就如毛姆所说,并不是每个人在不用为温饱奔忙后,依然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。
3.工作本是生存的手段,而不是人生的目的。
4.据说没必要迁居到乡村去,因为大隐隐于市,因为心远地自偏。
5.不过我知道还有一些更优秀的人,他们懂得很多的道理,可又从不把那些道理放在眼里。
6.可以这么说,在今天,任何一个不快乐的人都是可耻的、不负责任的。要不是我此刻还坐在小巴里,我真恨不得立刻放声讴歌生命,讴歌世界,讴歌这个美好的时代!

最后修改:2024 年 07 月 05 日
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,请随意赞赏